离娄下(一)原文及释义
【经原文】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①,迁于负夏②,卒于鸣条③,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④,卒于毕郢⑤,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⑥行乎中国,若合符节⑦。先圣后圣,其揆⑧一⑨也。”
【释字义】
①诸冯:地名,相传在今山东荷泽以南。
②负夏:《史记•五帝本纪》谓舜“就时于负夏”,约在今山东滋阳以西。
③鸣条:所相当的今地不详,《史记•五帝本纪》谓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则其地当在南方。
④歧周:即“岐下”,周族的发祥地,周先祖古公亶父始迁于此,至文王未年才改迁于丰。歧下即今之岐山,在陕西歧山县东北。
⑤毕郢:朱熹《集注》云:“近丰、镐,今有文王墓。”按,《史记•鲁周公世家》云:“周公在丰,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朱熹似即据此而言,据此,其地当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⑥得志:得行其志。与此卷“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同。或,得又通德。《说文》:“志,意也。”
⑦若合符节:符、节是古代的一种信物,中分为二,双方各持一半为凭,相合无误以表示身份或传达命令。
⑧揆:朱熹《集注》云:“揆,度也。”
⑨一:《说文》:“惟初大始,道之于一。造分天地,分成万物。”用岁岁以指道,也指德。《德道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指无形无名的道派生出来的混沌之炁。《淮南子》》:“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
【释经义】
孟子说:“舜出生在诸冯,迁居到负夏,逝世于鸣条,是东方边地的人。周文王出生在岐周,逝世于毕郢,是西方边地的人。地方相隔一千多里,时代相差一千余年,但他们的道德治世的思想得以在中土实施,则如同符、节吻合那样一致。无论是在先的圣人还是在后的圣人,他们把握的根本之法都扮蚂是一样的,就是道一。”
离娄下(二)原文及释义
【经原文】
子产①听郑国②之政,以其乘舆③济人于溱④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⑥。岁十一月⑦徒杠⑧成,十二月舆梁⑨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⑩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释字义】
①子产:即公孙侨,子产是他的字(亦作“子美”)。郑国贵族,曾在郑简公、定公时(公元前565—前514 年)执政二十多年,实行改革,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
②郑国:周中期所封的诸侯国名,其始封国君是周宣王的弟弟,西周未年东迁至今河南境内,前375 年为韩所灭。
③乘舆:指子产自己所乘坐的马车。
④溱:水名,源于今河南密县东北,东南与洧水汇合为双泊河,东流入贾鲁河。
⑤洧:水名,源于河南登封以东,东流至密县与溱水汇合。
⑥惠而不知为政:只知布施小恩小惠,不知实施道德之政。按,在《论语》的《公冶良》、《宪问》篇中,孔子亦以“惠”来评价子产。可参看。
⑦岁十一月:孟子所称的月份大多是周历,周历建子,故其十一月相当农历的九月。
⑧徒杠(jiang江):《说文》:“杠,床前横木也。孟子徒杠,其引申之意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独木者曰杠。”据此,徒杠即简陋的独木便桥。
⑨舆梁:孙奭《孟子正义》云:“舆梁者,盖桥上横架之板若车舆者。”朱熹《集注》云:“《夏令》曰‘十月成梁’,盖农功已毕,可用民力,又时将寒冱,水有桥梁,则民不患于徒涉,亦王政之一事也。”
⑩行辟人:辟同“避”。古代高级官员出行,有专人开路清道,要行人回避。
【释经义】
子产主持郑国的政务,用自己的座车在溱水、洧水边载他人过渡。孟子说,“子产只知道布施恩惠,但却不懂得用道德治理国政。十一月搭好路人的便桥,十二月搭好行车的梁桥,民众渡河就不会为难了。君子以仁德整治好自己的政务,外出使行人避道都没有关系,怎么能一个个人去满足呢?因此,治理国政的人去使每个人感到愉悦和满意,那连时间也不够了。”
离娄下(三)原文及释义
【经原文】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厅雀埋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①;君之视臣如土芥②,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③,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④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⑤。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⑥之,又极⑦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⑧。寇雠何服之有?”
【释字义】
①国人:朱熹《集注》引孔氏说云:“国人,犹言路人,言无怨无德也。”
②芥:《说文》:“菜也。”《集韵》:“小草。”
③为旧君有服:服指丧服,赵注云:“臣为旧君服丧服。”《仪礼•丧服》云:“以道去君而未绝者,服齐衰三月。”
④膏泽:即恩惠。
⑤收其田里:田里指禄田和居宅,朱熹《集注》云:“三年而后收其田禄里居,前此犹望其归也。”
⑥搏执:犹言搜索拘捕,赵注云:“搏执其亲族也。”
⑦极:赵注云:“恶而困之也。”朱熹《集注》云:“极,穷也,穷之于其所往之。”
⑧寇雠(chǒu):寇,强盗。雠,仇的异体字。
【释经义】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属如同手足,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腹心;君主看待臣属如同犬马,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属如同尘土和草芥,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强盗和仇敌。”
宣王说:“礼制规定,臣下要为以往事奉过的君主服丧,君主怎样做才能使人为之服丧呢?”
孟子说:“劝谏被接纳、进言被听从,仁德恩惠布施及民众;因故要离去,君主派人引导他离开国境,并派人先期前往他所要去的地方;离去了三年不回来,才收掉他的禄田和房屋,这叫做三有礼。这样,臣属就会为之服丧了。现今做臣属的,劝谏不被接纳、进言不被听从,仁德恩惠遍及不了民众;因故要离去,君主就扣押他,并派人到他所要去的地方为难他;离去的当天,就立即收掉他的禄田和房屋。这叫做强盗和仇敌。对强盗和仇敌还有什么礼德可言?还有什么丧可服呢?”
离娄下(四)原文及释义
【经原文】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①,则大夫②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释字义】
①士:古为四民之一,《汉书•食货志上》:“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士在商、春秋、战国时期为最低层的贵族阶级。春秋时,士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食田,有的以俸禄为生。春秋末年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②大夫:古代统治阶级,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因此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
【释经义】
孟子说:“没有罪名而处死士人,大夫就可以离去;没有罪名而杀戮民众,士人就可以迁徙。”国君多行不义,则众叛亲离。
离娄下(五)原文及释义
【经原文】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①。”
【释字义】
①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王修养仁德、义德,具备高度的德性,那么在他的教化下,仁义之德播于天下。仁德在五行为木,在五脏为肝;义德在五行为金,在五脏为肺。仁德具备则宽容待人,慈爱万物;义德具备则正气充盈,明断是非。
【释经义】
孟子说:“国君有仁爱的德性,慈心爱物,以仁德感化天下就没有不仁爱的人;国君有正义的德性,正直不阿,以义德感召,国家就没有不正义的人。”
离娄下(六)原文及释义
【经原文】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①,大人弗为。”
【释字义】
①非礼之礼,非义之义:礼德在五行为火,在五脏为心;义德在五行为金,在五脏为肺。礼德具备则心火光明,朗照周边,热爱他人;义德具备则正气充盈,明断是非,勇猛无畏。非礼非义者就如同没心没肺,谁愿意去作为?
【释经义】
孟子说:“不符合礼德规范的礼,是非礼,非礼暗昧心火;不符合义德规范的义,是非义,非义自损正气。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不会去做的。”
离娄下(七)原文及释义
【经原文】
孟子曰:“中①也养②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③。”
【释字义】
①中:《说文》:“内也。”《德道经》:“多言数穷 ,不如守于中。”引申为内修道德品性,守于中道,不偏不倚,能够居于太极中央的人。”
②养:养育、教化。朱熹《集注》云:“谓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
③其间不能以寸:谓中间容不下一寸,言距离相近。
【释经义】
孟子说:“内修德性而居中的人,能用自己的德性光明来养育和教化没有德性而无法居中的人;有德能贤才的人,能用自己的德性能量来养育和教化没有德性能量的人。所以人们乐于有德能的父兄。如果有德光者不嫌弃暗昧,和光同尘,光明朗照;有德能者不嫌弃愚钝,化愚为贤,转迷为醒。那么道德品行好与不好之间的差距,简直容不下一寸。”
离娄下(八)原文及释义
【经原文】
孟子曰:“人有不为①也,而后可以有为②。”
【释字义】
①不为:无为。无思无欲,没有后天欲望和杂念状态下的作为。
②有为:后天私心杂念状态下的作为。
【释经义】
孟子说:“人只有处于先天无思无欲状态下的无为,然后才可以做到无为而无所不为。”
离娄下(九)原文及释义
【经原文】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①,当如后患何?!”
【释字义】
①言人之不善:有道德修养的人莫论人非,但责己过。彰人之长,护人之短。言人之不善就是议论人非,不符合礼德。
【释经义】
孟子说:“有的人总是谈论他人的是非,到时候由此埋下恶果,造成隐患该怎么办呢?!”
离娄下(十)原文及释义
【经原文】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①甚②者。”
【释字义】
①已:太、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将军之乞货,亦已甚矣。”
②甚:《说文》:“甘也,引申为溺爱。”指过分。《德道经》:“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楮。”讲的亦是同义。
【释经义】
孟子说:“圣人善于居中,平衡阴阳而不过分。孔子就不做太过分的事。”
离娄下(十一)原文及释义
【经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①,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释字义】
①言不必信:言必信,行必果。常人之所为。大义所在,其信必真,其言必实,不必拘泥于世俗之信。
【释经义】
孟子说:“作为有修养的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信守,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果敢,惟有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大义所在,其信必真,其言必实。内心有道德的引领,舍己无为,他的行为和勇气才是真实不虚的。”
离娄下(十二)原文及释义
【经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①之心者也。”
【释字义】
①赤子:初生的婴儿。《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乂(yì),安定。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德道经》:“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指无思无欲的、处于先天无为状态的婴儿。
【释经义】
孟子说:“所谓有道德的君子,心性纯正,无思无欲,五德淳厚,无为无识,没有丧失原本如初生婴儿一般质朴无暇之心。”
离娄下(十三)原文及释义
【经原文】
孟子曰:“养生①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②可以当大事。”
【释字义】
①养生:生,《说文》“进也,象草木出土上。”《素问•天元记》:“气之所施化故曰生。”长养自己的性和命两大系统,接受天地之造化哺育。这里的养生有两种含义:一是自养,二是赡养父母。
②送死:送,《说文》:“遣也。”引申为离别死亡,如《心经》云:“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释经义】
孟子说:“修证性体,养护命宝,赡养父母还算不上大事,惟有超生离死,究竟解脱,才算得上是大事。”
离娄下(十四)原文及释义
【经原文】
孟子曰:“君子深造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②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③。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释字义】
①深造:进入甚深的修养层次。朱熹《集注》云:“深造之者,进而不已之意。”
②资:《说文》:“货也。货者,化也。资也,积也。资者,人之所藉。”引申为取。《德道经》云:“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其中的“资”与此意同。
③原:同“源”。《说文》:“水泉本也。”
【释经义】
孟子说:“君子深入修养道德,进入高深层次,是希望自己把握自然大道,穷究大道的本原,证得大道的奥秘。得此,则心神安泰,心意纯一而安然不乱。心居中位,自然无为地内修德能、外积善行,则功德深厚。有这样的功德和心性,在显隐阴阳两个方面的作为,可以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所以君子希望亲自把握自然大道,穷究大道的本原,证得大道的奥秘。”
离娄下(十五)原文及释义
【经原文】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①之,将以反说约②也。”
【释字义】
①详说:说,《说文》:“释也。一曰谈论。”朱熹训作“详说其理”,赵注则训为“悉其微言而说之”。
②说约:约,《说文》:“缠束也。”引申为俭约。朱熹训作“说到至约之地”,赵注谓“以约说其要,意不尽知则不能要言之也。”
【释经义】
孟子说:“学识渊博,说理又详尽,这不是知识和智慧的最高境界。真正的学问是简约平常,真正的智慧是自然平朴,所以要懂得回归于无为。”
离娄下(十六)原文及释义
【经原文】
孟子曰:“以善服人①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②,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释字义】
①以善服人:以善德使人强行归服。
②以善养人:以德性自然地长育于人,天施地生慈心爱物。
【释经义】
孟子说:“以善德使人强行归服,未曾能使他人心悦诚服;而用善德来恩育、长养他人,才能使整个天下归服。实施道德教化,天下归心,不能使天下人心悦诚服,却可以成就仁德王道的,还未曾有过。”
离娄下(十七)原文及释义
【经原文】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释经义】
孟子说:“言谈修辞没有内在的德性,言善行非,脱离实际,是为不吉祥。缺失道德内涵的所谓的实质,偏离道德方向的实际,其实都是华而不实的东西,造成这个普遍性的后果是因为贤能的德性被蒙蔽和埋没。”
离娄下(十八)原文及释义
【经原文】
徐子①曰:“仲尼亟②称于水,日:‘水哉,水哉③!’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原④泉混混⑤,不舍昼夜,盈科⑥而后进,放⑦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⑧雨集,沟浍⑨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⑩过情⑾,君子耻之。”
【释字义】
①徐子:即本书《滕文公上》篇中提到的孟子弟子徐辟。
②亟:数也。
③水哉,水哉:此句与《德道经》“上善若水”的赞叹颇为相似。
④原:《说文》:“水泉本也。”
⑤混混:《说文》:“混,丰流也。”盛满之流。
⑥科:通窠。坑坎。《太玄经》:“从水满科,不自越也。”赵注、朱熹均训为“坎”,即洼地。朱熹《集注》云:“言其进以渐也。”
⑦放:赵注云:“至也。至于四海者,有原本也。”
⑧七八月之间:周历的七八月,相当于农历的五六月。
⑨浍:《尔雅•释水》:“注沟曰浍。”朱熹《集注》云:“田间水道也。”
⑩声闻:朱熹《集注》云:“名誉也。”
⑾情:赵注训作“实”,即实际。
【释经义】
徐子说:“孔子多次对水加以赞誉,说:‘水呀,水呀!’水有什么品德可取呢?”
孟子说:“从源头流出的水滚滚向前,昼夜不停,注满了低洼又继续向前,一直奔涌到海洋。有本源的东西就是这样,源头活水,源远流长,孔子所取的水的品德就是这一点。倘若没有本源,虽然七、八月间,雨水多时沟渠都满了,而它们的干涸是立等可待的。所以,华而不实的名声也是这样的,名声超过了实际,君子觉得可耻。”
离娄下(十九)原文及释义
【经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①,庶民去之,君子存之②。舜明于庶物③,察于人伦④。由仁义行,非行仁义⑤也。”
【释字义】
①几希:赵注云:“无几也。”
②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庶民,众民。此句与《德道经》“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颇为相近。“庶民”和“君子”对于仁义道德的取向是不同的。
③庶物:万物。《易•乾》:“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张衡《东京赋》:“阴阳交和,庶物时育。”
④人伦:由道德所维系的人际关系。
⑤非行仁义:赵注云:“非强力行仁义也。”
【释经义】
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差别其实很细微,它就是仁义。不同的是,普通人把它丢弃了,君子把它保留了。舜有道德,他用内心德性的光芒朗照万物,洞察人伦。所以他舍己无为,自然依从仁义行事,不是去强行推行仁义。”
离娄下(二十)原文及释义
【经原文】
孟子曰:“禹恶旨酒①而②好善言③。汤执中,立贤无方④。文王视民如伤⑤,望道而未之见⑥。武王不泄⑦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⑧,以施四事⑨,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释字义】
①恶旨酒:旨酒,美酒。《诗•小雅•正月》:“彼有旨酒,又有嘉肴。”《战国策魏策二》云:“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于国者。’”在道家、佛家中都有戒酒一说,亦是恐酒乱心性,使人迷失于道佛。
②而:而,读为如,古字通用。
③好善言: 书曰:“禹拜昌言。”
④立贤无方:赵注云:“惟贤速立之,不问其从何方来。”朱熹则谓:“惟贤则立之于位,不同其类也。”焦循《正义》云:“惟贤则立,而无常法。”
⑤视民如伤:朱熹《集注》云:“民已安矣,而视之犹若有伤。”
⑥望道而未之见:朱熹《集注》云,“道已至矣,而望之犹若未见。”
⑦泄:赵注训为“狎”,即亲近的意思。
⑧三王:赵注云:“三代之王也。”朱熹《集注》云:“禹也,汤也,文、武也。”
⑨四事:指以上四位君主的行事。
【释经义】
孟子说:“禹嫌恶美酒而喜好善言,成汤坚持居中之道,起用贤人只看人的德性而不拘一格。周文王善待民众如同他们遭到了伤害,他盼望归附大道,专心致志,道已在望,却仍然像还没见到它那样精进。周武王不轻慢亲近的人,不遗忘远离的人。周公想修养夏、商、周三朝帝王的道德,来实施禹、汤、文、武的功德。如果有不符合道德的地方,抬头思考,夜以继日;有幸豁然开朗,得道坐忘,不知不觉已迎来日出。”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假设有个人,他以粗暴蛮横的态度对待我,那么君子必定会反省自己:我(对他)一定还有不仁的地方,无礼的地方,要不这种态度怎么会冲着我来呢?反省后做到仁了,反省后有礼了,那人的粗暴蛮横仍然如此,君子必定再反省:我(待他)一定还没有尽心竭力。经过反省,做到了尽心竭力,那人的粗暴蛮横还是这样,君子就说:‘这不过是个狂人罢了。像他这样,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因此君子有终身的忧虑,没有一时的担心。至于终身忧虑的事是:舜是人,我也是人;舜给天下的人树立了榜核蚂样,影响可以流传到后世,改握埋我却仍然不免是个平庸的人,这是值得忧虑的。忧虑了怎么办?像舜那样去做罢了。至于说到君子(一时)所担心的,那是没有的。不仁的事不干,不合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时的担心,君皮运子也不认为值得担心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