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惠这样的日本动画或轻小说中的角色与现实之间,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既非现实,也并非完全不现实。
东浩纪在《游戏性写实主义的诞生》中认为轻小说是一种半透明性的语言:
战后日本长期以来孕育产生的漫画的角色,它既是符码性的,但却同时具备着独特的身体性。将漫画的角色予以写生所创造出来的“漫画·动画性质的写实主义”,它的语言也继承了相同的二义性。角色小说的文章,即便描写理所当然的风景景观,却经常可以感受到总有某些地方显得谎言虚假的味道(正因如此才让许多读者有不协调的感受)。相反地,即使描绘出完全幻想性的世界,却总能让人在某些地方感受到“现实”(正因如此才引发年轻读者的移情作用的投射),这或许是因为如此的二义性所致。柄谷认为,前近代的叙事语言是“不透明”的,而近代的自然主义文学的语言是“透明”的。我们将柄谷如此的比喻扩大来说,后现代的角色小说之语言,让近代的理想反射在前近代性的媒体之上,并将其结果采纳引进,有如此曲折折射(refraction)的历史之故,因此后现代的小说其语言才会成为“半透明”的。
虽然《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这种“恋爱喜剧”类型的轻小说并不符合东浩纪所说的“世界系的想象力”[1],但是东浩纪在上面这段话中对轻小说的观察,即“即便描写理所当然的风景景观,却经常可以感受到总有某些地方显得谎言虚假的味道(正因如此才让许多读者有不协调的感受)。相反地,即使描绘出完全幻想性的世界,却总能让人在某些地方感受到“现实”(正因如此才引发年轻读者的移情作用的投射)”,却是相当准确的。
但这是否表明语言可以如东浩纪所说,是半透明性的呢?这里我们当然不可能去谈论这个复杂的问题,姑且存疑。所以尽管东浩纪对于轻小说的文本介于虚构与现实之间的观察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还是不从半透明性语言的角度去理解这个现象。
这里笔者暂时借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这个术语来理解这个现象,所谓“理想类型”,其构成要素有其经验性(现实世界)的来源,但是“理想类型”却是高度理想化的典型,因而在经验世界中基本上不会有与之完全相符合的对象。
圣人惠就是一个“理想类型”,你说她是虚构的,现实之中基本上不会存在这样的女孩子,这是对的;但是她身上的很多要素却并非不存在于现实中的女性身上,这使得圣人惠比起学姐和英梨梨,给人的感觉显然要更现实一些,但是就是这些具有现实来源的要素经过理想化而构成圣人惠这个虚构的角色,她就几乎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而只是阿宅对少女的美好幻想的投射。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