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凤城的由来?

93 2023-11-21 12:42

  清城之所以又叫凤城,源于一则悲壮的人凤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清远地区暴雨倾盆,北江河水猛然上涨,淹没了清城。其时,城里住着一个叫张易的青年,他有很好的水性,浑名叫“潜水易”。在与洪水搏斗中,他一连救出了几个灾民。此时,他已筋疲力竭,正准备在高地休息时,忽听到水面上传来一阵吱吱吱的哀叫声。他睁开疲惫的眼睛一看,发现不远处一棵露出水面的梧桐树上有个凤巢,一窝刚生出不久的小凤凰在向人求救。心地善良的张易不忍心幼凤遭淹,便托着疲乏的身子奋力游向树丫,费尽最后的一点力气,终于把那几个小凤雏救上了高地,而他自己却永远地闭上了疲惫的双眼。   不久,清城上空飞来了一只低回盘旋的大观凰,她在寻找被洪水围困的孩子,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她的凤巢,因为巢已被洪水淹没了。正在焦灼不安之时,忽发现她的小凤雏已被一青年救起,不禁感激地鸣叫起来。但当她细看时,才发现救小凤雏的青年已累死,而洪水还在上涨,还有许多无助的灾民在洪水中挣扎。大凤凰不忍心看到这种惨象,便毅然扑入洪水中,竭力做隆背、振翅、翘尾状,让灾民通过其身体爬上高地。灾民们得大凤凰之助,终于死里逃生,化险为夷。而与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的大凤凰,却因泡水太久而死去,化作了一片永远振翅翘尾的凤凰的救命之恩,便把张易生前住过的巷子改名为“起凤里”,又在今城区工人文化宫前的空地处筑建了《凤凰台》,以纪念。从那以后,人们便称原县城的三码头为凤头,原县府一带为凤背,松树岗为凤尾,东门岗、西门岗为凤翼,称清城为凤城。   这则洪水中人凤互救的传说,展示着悲壮之美。在全国各地众多的凤传说中,这则传说独树一帜,最具地方特色。且全国各地凤城,凤凰山形多在城郊,惟独清远城是建筑在凤身上,彰显着凤与城的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所以,清城的“凤”资源具有极高的研发价值。   凤的传说,给清城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兴旺发达的福音,系列凤文化现象的相继出现,倍增了清城的凤采。   因传说而修建起来的凤凰台,被并列为清远县传统凤景的“八景”之一,并一直作为清城的标志昭示世人。街民们乐往登游休闲,文人墨客则感而吟哦,流传至今的咏台咏凤的明清诗篇仍存多首。   也许是悲壮的凤传说激活了清城士人的灵感吧,这座一向名气不大的广府边邑入明以来,人才蔚起,文运大昌,令邻近县邑刮目相看。文学创作中尤以诗歌为著,狂飙突进,量多而质好。为整理和保存邑人的诗作成果,明代清远贡生向荣编辑了以“凤台”命名的诗选———《凤台诗选》,尔后又有叫孔煦、李祥的文士步其后,相继编辑了《凤台诗选》二、三两集至清末,又有一位白氏才子(名居歧,字凤生)选编了三集以“凤山”二字冠名的《凤山诗文选》。   难以割舍的“凤凰情结”驱使着清城人不断营选“凤韵”气氛。民国二十八年(1939),邑人集资将县城的城隍庙改建成“凤鸣戏院”,曾上演过话剧《凤凰城》。民国末年,清城文士自发组织了一个以“凤呜”打头的“凤鸣诗社”,每隔数月举办一次诗会,以诗会友,切磋联谊。1958年,清远县将原清远红星粤剧团易名为“凤鸣剧团”。在我市的民间表演艺术中,凤题材是个特色品种。如阳山的“双凤舞”已作为优秀民舞收录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成了清远凤文化的品牌产品。   清远市的“凤”资源,除清城这个龙头外,各地都有“凤迹”可觅,都有“凤音”可闻。遍布全市各县的“凤”地名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市区除老城外,新城有凤鸣路,洲心还有凤凰岗、凤凰村;清新石马有凤塱村、三坑有鸡凤村;英德沙口有凤田、横石塘有凤桥;连山永丰有塘凤;连南盘石有凤凰寨;佛冈石角有凤凰村、龙山有凤洲、民安有三凤里;连州大路边有凤头岭、凤头村,龙坪有凤凰村;阳山黎埠有凤山、凤岗、凤塘,上世纪90年代还分设出一个叫“凤埠”的乡镇。在我市地名家族中,凤地名是个别具神韵的分支。   清远的凤文化,不仅流长,而且源远。此论虽无文献佐证,但地下出土文物可资证明,连州出土了一件东汉时期的“朱雀雄立龟背”青铜塑像,是省内绝无仅有的瑰宝。塑像上的朱雀(即凤凰)昂首、展翅、翘尾,作欲飞状;龟则伏地仰首,奋力负载。整幅塑像在艺术上给人以活力张扬的动态美。这幅塑像的寓意是象征着吉祥美好、健康长寿。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