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羊肉汤灭的国(李世民灭了多少国?)

淘菜谱 2023-02-26 22:03 编辑:admin 115阅读

一、李世民灭了多少国?

以李世民征战为代表,唐朝初期主要任务是铲除四方威胁、平定天下,因此唐朝初年相继灭掉了薛举的西秦(618年)、李轨的西凉(619年)、萧铣的南梁(621年)、王世充的郑国(621年)、窦建德的夏国(621年)、梁师都的北梁(628年)、刘武周(619年)、刘黑闼(624年)、杜伏威(621年)、李子通(621年)、林士弘(621年)等政权。

二、一碗羊肉汤的代价说明了什么?

说明战争升级了,所谓因为一碗羊汤而灭亡的国家,应该是指中山国。作为“战国七雄”之外的第八号强国,中山国的前身是白狄族的分支鲜虞,夏商时期生活在陕西省北部一带,到西周中期时则渐渐东迁至太行山区,因居于鲜虞水(今山西省五台县境内的清水河)而得名。

春秋初期,鲜虞陆续征服周边的小国肥、鼓、仇等,并挟裹着它们多次南侵中原,一度还吞并过邢国、卫国,并与齐桓公率领的诸国联军长期交战,是令华夏诸国感到恐惧的异族力量。

三、古代因为一碗羊汤失了天下的是谁?

所谓因为一碗羊汤而灭亡的国家,应该是指中山国。作为“战国七雄”之外的第八号强国,中山国的前身是白狄族的分支鲜虞,夏商时期生活在陕西省北部一带,到西周中期时则渐渐东迁至太行山区,因居于鲜虞水(今山西省五台县境内的清水河)而得名。春秋初期,鲜虞陆续征服周边的小国肥、鼓、仇等,并挟裹着它们多次南侵中原,一度还吞并过邢国、卫国,并与齐桓公率领的诸国联军长期交战,是令华夏诸国感到恐惧的异族力量。

前506年,强盛的鲜虞创建自己的国家,因都城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北)城内有高山,因此自称为中山国。鲜虞的存在严重威胁到周朝在北方的重要诸侯国-晋,因此自从晋文公建立霸业后,持续性的打击、削弱鲜虞,便成为晋国重要的国策。前489年,晋国执政赵鞅(赵简子)率军进攻中山,经过异常激烈的战斗后,终于摧毁其主力军,并近乎将其灭国。

为躲避晋国的持续进攻,在武公姬窟(前414-前408年在位)的带领下,中山国军民采取“走为上”计,向东迁至平原地区并定都顾城(今河北省定州市)。中山武公东迁后,仿效华夏诸国的礼乐制度,对本国的政治、军事制度进行大幅度改革,使得该国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但中山国的改革事业尚未完成,便遭遇魏国优势兵力的进攻,最终在前406年被灭国。

中山灭国后,桓公姬恒率残众重新退回太行山区。在此后20余年时间里,中山桓公在励精图治的同时,还不断地率军骚扰、进攻魏国驻军,终于在前380年成功复国。中山复国后,历经桓公、成公父子两代的辛苦经营,国力不断增强,并在衅王姬厝在位时(前328-前308年)达到巅峰。

此时的中山国,占据今天河北省中西部地区,不仅接连击败赵、燕两大强国,参加山东诸国联合伐秦战事,而且还参与“五国相王”事件,日渐引起中原各强国的重视。正是凭借着这些成就,中山国“错处六国之间,纵横捭阖,交相控引,争衡天下”(见清人王先谦所著《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补释》),经常被后世称为“七雄”之外的第八号强国。

然而,中山国的强盛并没有维持多久,等到衅王薨逝后,由于继任者姬姿和姬尚尚宠信奸佞、不恤国政,使得中山国事日非,内政和外交均开始走向下坡路。前305-前295年间,赵武灵王利用中山国的衰败,持续不断地派兵进攻该国,最终将其彻底击溃。前295年,中山国都城灵寿沦陷,国王姬尚被俘虏。至此,强盛一时的中山国灭亡。

不过,对于中山灭亡的原因,《战国策》给出一种类似于演义性质的解释。按照此书的说法,中山王某次大宴群臣时,曾命侍从分给他们鲜美的羊汤品尝。然而,或许是羊汤不够,或许出于国王的授意,司马子期没能分到一口羊汤吃。看着同僚们吃得津津有味,而自己眼前却是一只空碗时,司马子期的心中羞愤可想而知。事后,司马子期因为受不了羞辱,便愤而逃往楚国,并劝说楚王出兵讨伐中山。

楚国贪图中山的土地,果然在司马子期的引导下发兵北上,一战将其击灭。在逃往的途中,中山王思索亡国的原由,不禁感慨道:“结仇不在于深浅,在于是否伤害人心。我因为一杯羊汤灭亡了国家,教训实在过于沉重。”(“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见《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策》)。

这段记载虽然好看,但存在着致命的史实硬伤,可信度基本上为零。首先,楚国跟中山国相距两千余里,并且中间还隔着魏、赵两大强国,根本不具备劳师袭远的可能性,即使争得两国同意伐灭中山,恐怕也守不住该地。其次,中山跟楚国没有任何利益冲突,楚国也犯不着去进攻它,况且正史当中也没有任何关于楚国攻伐中山的记载。

虽然《战国策》的记载不靠谱,当时它却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即任何形式的利益分配,都要尽量惠及所有人,并尽可能地做到公平、公正。否则,一旦有人发觉分配不公,便会产生被剥夺感,极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弹,在极端情况下便会引发国家动乱。这一点,值得世人深思。

史料来源:《史记》、《战国策》、《春秋》、《资治通鉴》

四、羊把人吃掉了指的哪个国家?

羊把人吃掉了指的是英国。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里写到英国“羊吃人”时说:“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得很贪婪、很蛮横,甚至要把人吃掉……”

在15世纪的英国,除了那些公有地之外,每一块土地早已有了自己的主人,为什么还能出现重新圈占土地的情况呢?说起来确实很让人奇怪,但发生在英国却是必然的。

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国际间贸易的扩大,在欧洲大陆的西北角的佛兰得尔地区,毛纺织业突然繁盛起来,在它附近的英国也被带动起来。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而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五、因一碗羊汤丢江山的故事?

中山国国君某次设宴款待群臣的时候,上了一大锅羊汤,为了方便,国君让仆人把汤分到客人们各自的碗里。

不过人多汤少,当轮到一个叫司马子期的大夫时,羊汤已经没了。司马子期当时没表示什么,但回到家后,越想越不对劲,认为这是国君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出他的洋相。

司马子期一怒之下叛逃到了楚国,并怂恿楚王攻打中山。楚王听了司马子期的一面之词,便把中山君当成了虐待臣下的暴君,派出军队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号“解放”了中山。中山君因一碗羊汤丢了王位,只能出逃外国、四海为家了。

六、羊肉汤是从秦国传来的吗?

不是!早期的羊肉汤是顶级美食,主要用于祭祀和皇宫御宴,一般人吃不到。正史里很多羊肉汤的故事,显示着羊肉汤在当时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战国策》记载有中山国君,一次分赐大臣吃羊肉汤,不小心漏掉了司马子期,就此得罪了。这家伙一怒之下,跑去更强大的楚国,硬是说服楚国出兵,灭了中山国。

七、羊汤故事齐国篇?

话说宋、郑两国交战之前,为了鼓舞士气,华元命人杀羊分给将士们吃,但偏偏忘了或者忽视了自己的“司机”——替他驾车的羊斟。结果,正当两军要交战之时,羊斟一踩油门,不,一扬马鞭,带着华元径直向郑国军队跑去。

交战双方都一下蒙圈了,华元更是急得跳脚,大喊“停车、停车!”这时,就听羊斟冷冷地说:“先前你分羊肉,给谁吃您说了算。现在我赶车,往哪里赶我说了算。”说着,快马加鞭,径直把华元送进了郑国人的包围圈。

八、《战国策》中记载怎样一个羊肉羹导致亡国?

战国策》中记载了一个一碗羊肉羹导致亡国的故事。说中山君以羊羹宴请群 臣,轮到大夫司马子期,羹没有了,司马子期以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怒走投楚, 说服楚王伐中山君。中山君临死前说“吾以一杯羹致亡国”。 历史自身常重演,无独有偶,刘向《说苑》中也有羊羹亡军的故事:宋与郑 作战,战前宋国将领华元杀羊做羹犒劳将士,恰巧给华元驾车的羊斟没吃到,作 战之际,羊斟说:“昔之羊羹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一怒之下,把华元的战 车驰人郑营,使华元被俘,宋军大败。 也有因为羊羹带来好运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宋毛脩之降魏后做的羊羹,被人 赞为“绝味”,魏太武帝食之“大喜,以脩之为太官令”。

九、羊肉汤的来历和典故?

传说羊肉汤源自古代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一位盲人唐吉诃德发明了这一菜肴,他被称为"羊肉汤之父"。

唐吉诃德希望用这道菜来犒赏他的领主,比萨王朝的四皇子。

他让他的家人给四皇子准备了一碗羊肉汤,四皇子喜欢上了这道菜,并将其传承落实,因此羊肉汤便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