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酸甘油是什么油?

淘菜谱 2023-02-07 13:31 编辑:admin 196阅读

一、棕榈酸甘油是什么油?

棕榈酸甘油三酯其实是一种物质,主要存在于一些植物或者动物油当中,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饮食来摄取棕榈酸甘油三酯,同时棕榈酸甘油三酯是棕榈油的主要成分。

甘油三酯也就是甘油三酸酯,为动物性油脂与植物性油脂的主要成分,棕榈酸甘油三酯一般情况下存在于动植物当中,平时的饮食基本上能够满足人体的需要。

50%的饱和脂肪酸,40%的单不饱和脂肪酸、10%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都含有棕榈酸甘油三酯。一般情况下棕榈酸甘油三酯能够增加人体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还有就是有降低胆固醇的这种趋势,棕榈油中富含中性脂肪酸,能够使胆固醇提高的物质在棕榈油中含量微乎其微。

二、棕榈酸甘油三酯是怎么读

棕榈酸甘油三酯是怎么读

请看棕榈酸甘油三酯的读法:

zōng lǘ suān gān yóu sān zhǐ

请看棕榈酸甘油三酯的大写拼音:

ZŌNG LǗ SUĀN GĀN YÓU SĀN ZHǏ

三、为什么饱和脂肪酸不能支持膜的合成

谈到细胞膜,想必大家都记得生物化学课本上所说的流动性。的确,细胞膜作为膜蛋白的载体,其流动性保证了膜蛋白可以自由地移动及改变构象以实现特定的功能。然而,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 闵玮 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打破了这一传统印象。在细胞代谢活动中心――内质网膜,他们发现了 由饱和脂肪酸代谢产物形成的“固相”膜域 。

在内质网膜(绿色)中由饱和脂肪酸分子代谢形成的“固相”小岛(蓝色)。美术设计:哥伦比亚大学 Nicoletta Barolini

问题的出发点在于生命过程不可缺少的脂肪酸代谢。众所周知,过多摄入饱和脂肪(例如猪油、黄油)有害健康,而不饱和脂肪(例如鱼油)对健康是有益的。他们的差别在于构成这些脂肪的脂肪酸分子。很多代谢疾病,例如肥胖、II 型糖尿病伴随着因过多脂肪酸进入细胞而产生大量的毒性,研究者称之为脂毒性(lipotoxicity)。有趣的是,对于细胞而言,不同脂肪酸分子也具有巨大的差别。大量研究发现,细胞毒性的罪魁祸首主要是饱和脂肪酸而非不饱和脂肪酸,后者甚至是有益的。那么饱和脂肪酸是怎样在细胞中引起毒性的呢?不饱和脂肪酸又为什么对细胞有益呢?

为了找到答案,闵玮课题组使用一种新的显微成像技术――受激拉曼散射(SRS)显微镜跟踪同位素氘(D)标记的脂肪酸分子。这项技术具有很强的识别分子键振动的能力,能够通过辨别碳 - 氘键(C-D)和碳 - 氢键(C-H)之间的细微区别来跟踪脂肪酸分子及其代谢合成的脂质。相比于传统的荧光基团标记,同位素标记极大程度上保留了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行为,尤其适合研究包括脂肪酸在内的小分子。

利用这一技术,研究者们发现,当饱和脂肪酸进入细胞后,细胞会将其代谢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与正常的细胞膜不同,这些脂质分子形成一个个分隔开的“小岛”。辅以细胞结构的荧光标记,研究者进一步发现,这些“小岛”处在细胞器之一――内质网膜上。内质网是细胞将脂肪酸转化为细胞膜脂质的工厂,是细胞代谢活动的中心。作为细胞内最大的膜系统,内质网膜同样应该具有流动性。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这些饱和脂肪酸代谢产生的“小岛”中,膜的流动性不复存在,分子运动几乎被“冻”住,就像一块块漂浮在内质网膜海洋中的“浮冰”。随着更多的饱和脂肪酸进入细胞,这些“浮冰”的面积越来越大,进而逐渐损害整个细胞。研究者猜测,这一现象或许可以由以下物理化学原理解释――膜的相分离。油与水不能混合,与此类似,在生物膜的二维系统中,两种结构(脂肪链排列)不同的磷脂分子会自发地聚集到不同膜域(membrane domain)。为了验证这一猜测,研究人员进行了质谱分析,以获得脂质“小岛”的化学成分。尽管种类繁多,但这些脂质的共同点是都具有长而直的饱和脂肪链,因此倾向于紧密规则地排列并聚集在一起,同其他倾向于松散排列的内质网膜脂质分子分隔开来。研究者巧妙地利用拉曼光谱峰宽和表面活性剂相容性测试(detergent-resistance test)验证了在分子层面脂肪链紧密规则排列的特征。这种分子间紧密排列的另一个结果便是脂质分子几乎不能移动,就像水冻结成冰时一样。这种状态即是活细胞内极罕见的“固相”膜。

那么在加入饱和脂肪酸的同时混入不饱和脂肪酸会如何呢?后者广泛报道可以减少前者的脂毒性。不饱和脂肪链是弯曲的,这使得由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脂质分子不能像饱和脂肪链一样紧密地排列聚集,因而能够自由地移动,其灵活性甚至可以打破饱和脂肪酸链之间的紧密排列。研究者用同样的成像方法研究了不饱和脂肪酸的行为,正和他们猜想的,不饱和脂肪酸不能形成“固相”的膜,反而会“融化”被饱和脂肪酸“冻住”的细胞膜。这种新的机制可以部分解释不饱和脂肪酸(例如鱼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脂质代谢紊乱中起到的有益作用。

那么,“固相”的膜有多容易形成呢?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代谢活动影响内质网膜物理化学环境的能力。实验发现,只需要几十μM 的饱和脂肪酸便可导致“固相”膜的形成(参考:血液中脂肪酸的浓度通常是该数值的十倍至百倍)。更高浓度的饱和脂肪酸可在更短的时间内(几小时)达到类似的效果,远早于其他研究者报道过的细胞应激反应。内质网不仅提供了代谢活动的场所,其另一特性――极低的胆固醇含量也促进了“固相”膜的形成。在代谢活动最为旺盛的内质网膜中,恰恰最缺乏用来为脂链分子提供润滑、增加膜流动性的胆固醇。内质网膜的相态对代谢活动尤为敏感。

这项研究利用新的成像技术首次在活细胞中捕捉到脂肪酸代谢活动的多种细节,观测到此前使用其他方法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固相”膜,并揭示了细胞膜的物理化学性质受代谢活动的影响。闵玮课题组希望在跟进的研究中进一步揭示“固相”膜对细胞生理的影响。

饱和脂肪酸既能促进肝合成胆固醇,又能促进肠道吸收胆固醇,具有显著升高TC和LDL-C的作用,因而是导致血脂异常的重要的膳食因素之一,但月桂酸虽然属于饱和脂肪酸,但其心血管疾病风险比其他饱和脂肪酸还要低。就升高血清TC作用而言,以豆蔻酸最强,棕榈酸次之,月桂酸再次之,硬脂酸则作用轻微或没有作用。

月桂酸,虽然名为月桂酸,但在月桂油含量中只占1%-3%。目前发现月桂酸含量高的植物油有椰子油45%-52%、油棕籽油44%-52%、巴巴苏籽油43%-44%等。

(二)豆蔻酸也称为肉豆蔻酸、十四烷酸,分子式 C14H28O2,可简写为C14:0。常温下为白色至带黄白色硬质固体,偶为有光泽的结晶状固体,或者为白色至带黄白色粉末,无气味。

豆蔻酸(C14:0),是饱和脂肪酸的一种,与月桂酸(C12:0)、棕榈酸(C16:0)一样,都会提高人体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物质)水平,从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且有研究表明,豆蔻酸使胆固醇升高的效果强于月桂酸和棕榈酸,因此要注意避免过量摄入。

豆蔻酸主要以酯的形式存在于植物油中,一般植物油中豆蔻酸的含量少于5%,但在肉豆蔻种子油中其含量达到70%以上。

(三)棕榈酸,又名软脂酸,十六烷酸,分子式为C16H32O2,可简写为C16:0。为白色带有珠光的鳞片,不溶于水,溶于乙醚、石油醚、氯仿及其他有机溶剂,是已知分布最广的饱和脂肪酸之

棕榈酸是1840年由 Edmond Frémy 在皂化的棕榈油中发现的。这也是最早生产棕榈酸的工业路线。即棕榈油在超过200℃的高温下水解,所得混合物再经蒸馏可获得纯的棕榈酸产品。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表明,棕榈酸的过量消费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为它可能会增加血液中的LDL水平。

棕榈酸主要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油脂中,也存在于奶、肉、黄油等制品中,如棕榈油(30%-50%)、猪、牛脂(25%-30%)、可可脂(25%-30%),乌桕油中含量高达60%以

(三)棕榈酸,又名软脂酸,十六烷酸,分子式为C16H32O2,可简写为C16:0。为白色带有珠光的鳞片,不溶于水,溶于乙醚、石油醚、氯仿及其他有机溶剂,是已知分布最广的饱和脂肪酸之

棕榈酸是1840年由 Edmond Frémy 在皂化的棕榈油中发现的。这也是最早生产棕榈酸的工业路线。即棕榈油在超过200℃的高温下水解,所得混合物再经蒸馏可获得纯的棕榈酸产品。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表明,棕榈酸的过量消费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为它可能会增加血液中的LDL水平。

棕榈酸主要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油脂中,也存在于奶、肉、黄油等制品中,如棕榈油(30%-50%)、猪、牛脂(25%-30%)、可可脂(25%-30%),乌桕油中含量高达60%以

(四)硬脂酸,即十八烷酸,是有18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分子式C18H36O2,可简写为C18:0,熔点70℃,在室温(20℃)和体温(37℃)下都是固体,是已知分布最广的饱和脂肪酸之一。

“饱和脂肪酸”名声欠佳,因为其会促进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的发生,但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硬脂酸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并无上升作用。硬脂酸摄入体内以后,可以转化成油酸。硬脂酸虽有提高血液黏度,使血液流动速度减缓,增加心脑血管病发病的风险,但其被转化为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以后,由于熔点低(13℃),生物流动性高,上述风险就不存在了。

硬脂酸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动、植物油脂中,如猪、牛脂(12%-20%)、羊脂(35%左右)、可可脂(35%左右)。人体可以利用它产生能量,合成细胞膜或转化成不饱和脂肪酸;也可以通过淋巴管、静脉将其运输到脂肪组织、肌肉、肝脏中储存起来,需要时再转化为能量

1不饱和脂肪酸的危害有哪些

人体不能合成亚油酸和亚麻酸,必须从膳食中补充。根据双健的位置及功能又将多不饱和脂肪酸分为ω-6系列和ω-3系列。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属ω-6系列,亚麻酸、DHA、EPA属ω-3系列。

一、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1.保持细胞膜的相对流动性,以保正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2.使胆固醇酯化,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3.是合成人体内前列腺素和凝血恶烷的前躯物质。

4.降低血液粘稠度,该善血液微循环。

5.提高脑细胞的活性,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二、膳食中不饱和脂肪酸盈缺和健康

膳食中不饱和脂肪酸不足时,易产生下列病症:

1.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胆固醇增加,产生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心脑血管病。

2.ω-3不饱和脂肪酸是大脑和脑神经的重要营养成份,摄入不足将影响记忆力和思维力,对婴幼儿将影响智力发育,对老年人将产生老年痴呆症。

膳食中过多时,干扰人体对生长因子、细胞质、脂蛋白的合成,特别是ω-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过多将干扰人体对ω-3不饱和脂肪酸的利用,易诱发肿瘤。

三、推荐的日摄入量

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评价食用油营养水平的重要依据。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中,ω-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较高,而亚麻油、苏紫油中ω-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由于不饱和脂肪酸极易氧化,食用它们时应适量增加维生素(维生素产品,维生素资讯)E的摄入量。一般ω-6比ω-3应在4 -10比1,摄入量为摄入脂肪总量的50% -60% 。

我们一日三餐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天身体所必需的营养都是通过一日三餐中获得的,通过对不饱和脂肪酸的危害有哪些的了解之后,我们在饮食上也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平时不要总是吃一些青菜,平时也要多食用一些肉类,这样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的好处也能,也能促进营养均衡。

2正确认识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食物中的脂肪(三酰甘油)是由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结合组成的。进入消化道后,将被分解为游离的脂肪酸和甘油后,才能被吸收进入血液,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加工、转运、处理,被有组织摄取利用。在体内代谢的过程中,脂肪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脂肪酸来实现的。在天然脂肪中,脂肪酸的种类很多,在食物中比较常见的有七八种,如棕榈酸、硬脂酸、油酸、α-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

以往在研究类似的问题时,只能使用类似“解剖”和分析代谢产物的手段,并不能直接的观察到活着的细胞上发生的具体情况。这次的研究通过利用新的“标记”和“监视器”,成功的观察到了饱和脂肪酸对于活细胞的影响。

原来,饱和脂肪酸的分子结构僵硬缺乏弹性,如果细胞用大量饱和脂肪酸构成细胞膜的话,会使得原本像水一样可以自由流动的细胞膜固化,形成一个孤立的“小岛”,导致细胞的部分生理活动失效。这就好像本来生机盎然的湖水突然结了冰,湖面上和湖水中的物质都要受到影响。久而久之,被影响的细胞自然会出现问题,病变的细胞多了自然会导致人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