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是检疫性害虫吗

淘菜谱 2023-04-03 21:35 编辑:admin 135阅读

棉铃虫是检疫性害虫。

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又名红铃麦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麦蛾科(Gelechia)。

棉红铃虫(pink bollworm)是世界性棉花害虫,也是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之一。原产于印度,后传播到世界80多个产棉国家。国内除西北内陆棉区的新疆和甘肃的河西走廊未发现外,其他各棉区都有发生,但以长江流域棉区发生最重,常年造成损失15%~30%。

棉红铃虫的寄主植物涉及锦葵科、天麻科、木棉科、豆科、大戟科、亚麻科、旋花科、蜗子葵科等78种植物,但以锦葵科为主。为害棉花时,主要以幼虫蛀食棉花的蕾、花、铃等繁殖器官,幼蕾被害后苞叶发黄,向外张开后脱落;中、大型蕾被害后仍能开花,但因幼虫吐丝缠绕花瓣,被害花冠扭曲,花瓣不能正常展开,形成风车花;花瓣被害后造成落花;青铃被害时,幼虫在铃内咬食嫩纤维和棉籽,在铃壁内侧可见芝麻大小的瘤状突起和细小弯曲的虫道,造成烂铃或僵瓣;棉籽被害后,种仁被食空,造成空壳或双连子。

图7-9 棉红铃虫

1.成虫 2.幼虫 3.蕾被害状 4.花被害状 5.铃被害状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6.5 mm,翅展12 mm。棕黑色。头顶鳞片光滑。下唇须长而弯曲如镰刀状,超过头顶。触角棕色,基节有栉毛5~6根。前翅尖叶形,暗褐色,沿前缘有不明显的暗色斑,翅面夹有不均匀的暗色鳞片,并由此组成4条不规则的黑褐色横带,外缘有黄色缘毛。后翅菜刀形,银白色,缘毛较长。雄成虫有翅缰1根,雌成虫3根。

卵: 长0.4~0.6 mm,宽0.2~0.3 mm,长椭圆形。表明呈花生壳状。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变为粉红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1~13 mm。体白色,体背各节有4个浅黑色毛片,毛片周围红色,粗看好像全体红色。头部红褐色,上颚黑色,具4个短齿。前胸及腹部末节硬皮板黑色。腹足趾钩为单序缺环。

蛹:体长6~9 mm,宽2~3 mm。淡红褐色,有金属光泽。尾端尖,末端有短而向上弯曲的钩状臀棘,周围有钩状细刺8根。蛹茧灰白色,椭圆形,柔软。

生活史与习性

1年发生2~7代,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北纬40°以北的辽宁和河北北部棉区为2代区,北纬34°~40°之间的黄河流域大部分棉区为2~3代区,北纬26°~34°之间的长江流域棉区为3~4代区,北纬18°~26°之间的华南棉区为5~7代区。各地均以老熟幼虫结茧在仓库的墙缝、屋顶、棉籽堆、晒花工具和田间的棉柴、枯铃中越冬,其中以棉花仓库中的越冬虫量最多。

翌年5月份平均温度达20℃以上时越冬幼虫开始化蛹,成虫出现的时间与各地棉花的现蕾期相吻合。越冬代成虫羽化期持续时间较长,最短40 d,最长达2个多月,这是造成田间世代重叠的主要原因。成虫羽化后飞到棉田产卵,各代成虫发生盛期因地而异,如在江西九江第1、2代成虫分别于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生。秋季幼虫随采摘的棉花带入仓库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夜间活动和交配产卵。飞翔力不强,对黑光灯有趋性。成虫具多次交配习性,羽化后当晚即可交配,但以第3 d最多。交配后第2 d开始产卵,80%~86%卵在羽化后3~8 d内产下。单雌产卵量10~100粒,最多可达500多粒。卵散产,第1代卵集中产于棉株顶芽及上部果枝嫩芽、嫩叶和幼蕾苞叶上,占总卵量62.5%,少数产于嫩茎、叶柄及老叶上;第2代多产在下部的青铃萼片内;第3代多产在中上部的青铃萼片内。

幼虫孵化后2h内蛀入蕾铃取食为害,很少转移取食。蛀食棉蕾时,在蕾冠上留下针孔大小的蛀孔,幼虫在蕾内取食花药、花粉,一般每蕾只能存活1头幼虫。蛀食棉铃时,幼虫从棉铃基部蛀入,先在铃壳内壁潜行一段,形成虫道,然后蛀食棉絮、棉籽;棉铃较小时,每头幼虫可为害2~3个铃室、2~7粒棉籽;棉铃较大时;每头幼虫只能侵害1室,1~3粒棉籽。

非越冬幼虫老熟后在花蕾、棉铃等为害处化蛹,幼虫化蛹前吐丝结茧。

成虫寿命11~14 d。卵历期3~10 d。幼虫期第1代平均14 d,第2代为20~25 d,越冬滞育幼虫则需180~270 d。蛹历期8~12 d。全世代历期一般32~33 d。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气候。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适于棉红铃虫发生,适宜温度为20~35℃,相对湿度为60%以上。温度25~32℃,相对湿度80%以上更有利于成虫繁殖。棉红铃虫对低温比较敏感,在冬季最低温度-16℃,1月份平均气温在-5℃的地区不能越冬;越冬滞育幼虫的冰点为-8.7℃,低于此温度幼虫很快死亡。各代发生早晚和为害轻重与气温密切相关,凡春季气温回升早的年份,棉红铃虫发生期提前。在自然条件下,5~6月降雨量过多,温度下降,棉株小,且卵易被雨水冲刷,发生较轻;7~8月份多雨,田间湿度增加,有利于为害;8~9月份多雨,常造成严重为害损失。光照、温度和食料与幼虫滞育密切相关,光周期短于13 h,气温低于20℃、棉籽脂肪含量高时幼虫开始滞育。

食物。棉花生育状况与成虫发生期的食料供应关系密切。成虫盛发期与棉花现蕾期和易受害的青铃期相遇,则为害重。在长江流域,第1代以现蕾早、长势好的棉田受害重;第2代以结铃早、结铃多的棉田受害重,第3代以迟发、旺长的棉田受害重。此外,棉花品种的抗虫性影响幼虫的存活,凡多毛、萼片紧合、棉毒素含量高、铃壳厚的品种,具有抗虫性。

天敌。我国记载的棉红铃虫天敌有60多种,如拟澳州赤眼蜂、金小蜂、红铃虫甲腹茧蜂、黑青小蜂、黄腹茧蜂、食卵赤螨、草蛉、小花蝽、隐翅虫等。

其他。越冬虫源基数是影响第1代发生为害程度的关键。越冬基数大,发生为害往往严重。一般靠近棉仓、轧花厂、收花站、棉秸堆、棉籽油厂等棉红铃虫越冬场所附近的棉田,发生严重。

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按照棉红铃虫测报调查规范(GB/T 15801-1995)进行,主要内容包括:

(1)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和死亡观察

在上年棉花采收盛期,分3次从新收籽棉上按3:4:3的比例采集老熟幼虫共500~1 000头,边采集边装入经消毒的试管,每管1头,并用洁净的棉絮塞紧,放在与棉仓条件相近的室内备查。当春季气温稳定通过12℃时开始检查,每2 d检查1次,至化蛹、羽化结束,记载死亡数量和化蛹、羽化数量,统计越冬死亡率和化蛹、羽化进度。

(2)棉田卵量调查

从棉花现蕾开始,到9月底结束。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二、三类棉田各1块,另设面积300 m2、不防治棉红铃虫的一类棉田作为观测圃。每块田5点取样,定点定株,每5 d调查1次,查后将卵抹掉。第1代每块田查50株,记载全株各部位卵粒数;第2、3代每块田查25株,其中第2代查中、下部,第3代查中、上部和中、下部外围青铃上的落卵量,同时调查青铃数量(不包括吐絮和烂铃),且每3~4次更换1次调查点,新点调查前要先将以前的卵都抹掉。大田卵量普查在各代卵始盛期和高峰期各查1次,田块数要在10块以上,每块田随机查10株。

(3)虫害花、羽化孔和单铃活虫数调查

虫害花调查。每种类型田各定67 m2。从棉花花期开始,到虫害花结束为止。每天上午调查当日总开花数和虫害花数,记载棉花株数。

羽化孔调查。从出现青铃开始,每2 d调查1次。每种类型田固定7 m2,记载羽化孔数并进行标记。

单铃活虫数调查。从棉田出现裂口铃开始,到棉花吐絮结束。第2、3代每种类型田各固定7 m2,每3 d采收1次裂口铃,剥铃记载铃数、活虫数、枯铃数、枯铃含虫量等。

(4)诱集成虫

长江上游棉区从5月上旬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长江中下游棉区从5月下旬开始至10月上旬结束。采用全国统一规定的性诱芯,选连片种植的棉田,设诱盆3个,盆距30 m,呈三角形排列。盆直径20 cm,盆中保持2/3水深,并加入0.2%洗衣粉,盆略高于棉株放置,遮盖盆面避免阳光直射。每30 d更换1次诱芯。每日早晨捞出诱到的成虫并计数。

(5)棉花生育状况调查

从棉花现蕾开始至吐絮结束,每月的5、15和25日各调查1次。在3种类型田和观测圃各固定10株棉花,调查果枝数、现蕾数、开花数、幼铃数、大铃数、吐絮铃数、脱落数等。

防治技术

棉红铃虫的防治要以越冬期压低虫源基数为重点,越冬场所防治与田间防治相配合,控制发生数量,减轻棉铃受害。

(1)农业防治

种植抗虫品种。目前推广应用的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红铃虫也有较好的抗性。

调整棉花播期。控制棉花生长发育进度,可有效地控制棉红铃虫的为害。如推迟棉花播期,使现蕾期推迟,可减轻第1代棉红铃虫为害;或促使棉花早熟,在第3代棉红铃虫发生时棉铃已处于老熟阶段,不利于棉红铃虫的取食。

帘架晒花除虫。利用幼虫背光、怕热习性,结合收花、晒花,驱出潜藏其中的幼虫到帘架下面,集中杀灭或作为鸡鸭饲料。

(2)诱蛾灭卵

种植诱集植物。在棉仓、村庄附近种植苘麻、蜀葵等,诱集成虫产卵,集中消灭。

黑光灯诱蛾。在仓库内安放黑光灯,或在田间按每6.7 hm2设20W黑光灯1盏,诱杀成虫,减少产卵。

性诱剂防治。按45盆/hm2的密度设置水盆诱捕器,诱杀雄成虫,方法见虫情调查方法部分。也可按150条/hm2的密度安放干扰成虫交配的性信息素干扰素――PB-绳素。

(3)生物防治

春季4月份日平均温度达4℃以上时,在棉花仓库内释放棉红铃虫金小蜂等,释放量30~50头/m3,或1000头/kg籽花。

(4)化学防治

仓库药剂处理。在棉花仓库内墙面喷洒菊酯类或有机磷农药可防治越冬幼虫。也可参照第17章储粮害虫,用药剂熏蒸仓库。

田间喷雾防治。田间药剂防治参考指标第2代为68粒卵/百株或20~30头幼虫/百铃,第3代为200粒卵/百株或40~60头幼虫/百铃;防治适期和常用喷雾药剂见棉铃虫。

棉铃虫是检疫性害虫吗:棉铃虫是世界性重大致灾害虫之一,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棉铃虫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连年暴发成灾,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棉铃虫寄主植物有30多科200余种,危害棉花、玉米、小麦、大豆和蔬菜等多种农作物。

棉 蚜

棉蚜俗称腻虫,为世界性棉花害虫。中国各棉区都有发生,是棉花苗期的重要害虫之一。寄主植物有石榴、花椒、木槿、鼠李属、棉、瓜类等。

这种昆虫通过直接啃食和传播病毒影响植物生长。它的寄主范围很广,全世界至少有700个寄主植物。

这两种小虫子,一个疯狂啃食棉花,一个边吃边传播病毒,那么问题来了,要是一株棉花同时遭遇了棉铃虫和棉蚜的啃食,那岂不是太惨了?

还真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专家们,通过分析棉花介导的棉铃虫与棉蚜互作关系,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虫虫之战”谁是真正赢家?

棉铃虫触发棉花抗性防御反应后,可影响同寄主棉蚜的取食行为,导致棉蚜种群数量下降。

据专家介绍,昆虫间的相互作用往往伴随着种间竞争,尤其是具有同一植物宿主和生态位共存或重叠的昆虫之间。棉铃虫和棉蚜作为棉花上两种重要的农业害虫,生态位存在部分重叠现象。目前,昆虫与植物互作关系的研究已广泛开展,但植物介导的昆虫间互作关系的研究却非常有限。

该研究基于“棉花-棉蚜-棉铃虫”的生态关系,利用生物学、生态学和组学技术,从不同层面解析棉花介导的棉铃虫和棉蚜的种间关系。通过棉铃虫为害棉花后对棉蚜取食行为和种群影响的分析,发现棉铃虫为害棉花后对棉蚜种群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这表明棉铃虫为害棉花后,可能通过激发植物抗性防御对低耐受力的棉蚜产生影响。通过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及代谢物的筛选,证实棉铃虫通过调控植物次级代谢物变化,抑制棉蚜的生长发育并导致棉蚜逃避。

进一步研究成果显示,棉蚜为害棉花后对棉铃虫成虫产卵同样具有驱避作用,但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通过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及代谢物筛选发现,棉蚜为害棉花后棉花防御基因表达下调,显著抑制棉花的防御反应,导致棉花中的氨基酸、糖类和脂类物质含量显著升高,进一步证实棉蚜在抑制棉花抗性的同时促进了棉铃虫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