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线节的来历(关于米线节的传说)

淘菜谱 2023-03-13 16:53 编辑:admin 85阅读

一、菊花米线的来历?

传说清初某书生,云南蒙自人,妻贤且慧,伉俪情深,有一幼子。书生性喜游玩,妻忧道:“好男儿当读书成名,夫终日游乐,不思为家人争气耶!”

夫感妻言,遂独居南湖亭中,发奋攻读。

每日三餐,妻不计劳苦送往书斋,书生感铭于心,志益坚,日以继夜,学业大进。

妻喜,视书生日渐羸弱,凄然,觅食补强身之法。

一日,妻备鸡汤盛之以罐,又备米线、肉片为生作膳。

幼子无知,戏将肉片掷于汤中,妻急,斥之,速将肉片捞起,视之已熟,尝之味鲜,大喜。即提食携儿送往书斋。但因终日劳碌,晕倒湖堤桥上,书生惊至,妻已醒。

幸汤膳无损,视之,汤为浮油笼盖,无一丝热气,疑汤已凉,但罐烫灼掌。

奇之,问妻何故,妻详道偶得之法。

书生喟然:“贤妻每日过桥,此膳可称为过桥米线。”

后来,苍天不负,书生考取功名,衣锦荣归,被民间传为佳话。从此,“过桥米线”不胫而走,竟成云南名膳。“蒙自过桥米线”的传说诞生于人文风气浓厚的南湖,自然有历史的文脉和渊源。

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的起源,也不仅仅是一段妻贤家兴的爱情故事,更折射出蒙自的人文历史,以及它曾经优雅高贵、鸿儒辈出、学风炽烈的往昔。

二、过手米线的来历?

过手米线,德宏州阿昌族特有的小吃,是阿昌族以手抓食的品种之一。这种进食方式,在云南众多民族吃米线中尚属鲜见,不但用手抓食,而且还要用米线做皮,包入馅料,这与阿昌族所食米质油润软糯,宜于用手指捏成坨而食有关。景颇族也有过手米线。

中文名

过手米线

说明

阿昌族最中意的食品

特点

米质油润软糯

主料

火烧肉少许,米线500克

三、云南米线的来历?

过桥米线是云南特有的汉族小吃,至今已有着百年多的历史。过桥米线由三部分组成,既汤、肉片和米线以及各种佐料。汤是由鸡、鸭和猪筒子骨、排骨熬制而成;肉片则是将鸡脯肉、猪里脊肉、鱼、水发鱿鱼切成薄片置于盘中,猪肝、腰子、肚子等切成薄片后放入温水汆制半熟,去掉血腥味后也置于盘中;雪白的米线摆在另一个大盘内。

佐料则由葱姜、青菜、腐皮等组成,吃时可自行选择不同的配料与口味。

四、过桥米线的来历?

传说当年秀才攻读,其妻子为避免其丈夫食用时过凉,就将汤内倒入热油以保温,其丈夫使用时汤面仍然很热,需用小碗冷食。

就将砂锅内的米线用筷子重置于碗中,米线将两碗架作一桥,有妻子送米线过桥之意,故称过桥米线。

五、米线历史来历?

米线在我国是非常著名的,历史悠久,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有米线了,米线主要是用大米制作而成的,在我国的古代,很多家庭都会选择把米研制成粉末,然后做成米线来吃,在很多古书文献中都有米线的记载,尤其是在南宋时期,米线甚为流行,人们将其作为军粮来吃,不仅可以填饱肚子,还能够增强体力。

六、勾魂米线名称的来历?

四川客家勾魂米线诠释了洛带客家美食的独特,四川客家勾魂米线以“鲜、辣”立足于美食江湖,独特的小米辣佐料,吃一口,被辣得热泪盈眶,头顶便“嗤嗤嗤”地冒出了一团又一团烟气,但又因为其汤鲜味美,让食客忍不住享用,像被勾了魂儿一样。故得名四川客家勾魂米线。

七、昆明过桥米线的来历?

传说当年秀才攻读,其妻子为避免其丈夫食用时过凉,就将汤内倒入热油以保温,其丈夫使用时汤面仍然很热,需用小碗冷食。就将砂锅内的米线用筷子重置于碗中,米线将两碗架作一桥,有妻子送米线过桥之意,故称过桥米线 。

1、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小吃,属滇菜系,起源于蒙自地区,由汤料、佐料、生的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及五成熟的猪腰片、肚头片、水发鱿鱼片制作而成。

2、辅料有来过的豌豆尖、韭菜,以及芫荽、葱丝、草芽丝、姜丝、玉兰片、氽过的豆腐皮;四是主食,即用水略烫过的米线。鹅油封面,汤汁滚烫,但不冒热气。

3、自2019年4月1日起至9月30日止,云南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将按照分类监管要求对辖区内已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的过桥米线餐饮服务经营者进行规范、整改。自2019年10月1日起,对全省过桥米线餐饮服务经营活动全面实施分类监管。

八、米线的来历和做法?

来历:米线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古烹饪书《食次》之中记录:米线为“粲”。《齐民要术》中记载了“粲”的制作方法:先取糯米磨成粉,加以蜜、水,调至稀稠适中,灌入底部钻孔之竹勺,粉浆流出为细线,再入锅中,以膏油煮熟,即为米线。到了宋代,米线又被称“米缆”,已可干制。还有诗云:“粉之且缕之,一缕百尺缰。匀细茧吐绪,洁润鹅截肪。”又有诗作:“米缆丝作窝”。说明当时米线干品为鸟窝状,与如今云南的干米线如出一辙。时至今日,每到饭点,云南各地的大街小巷里,米线店都是最受欢迎的小吃店。这种普通又平凡的小吃,被云南人赋予各种各样的口味,小锅米线,罐罐米线,凉米线,卤米线,豆花米线……这些米线被无数的人吃过后念念不忘,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云南味道,也成为云南人离家万里后,梦回故乡最想念的家乡味。

做法:

食材:干米线、木耳、青菜、香菜、红椒、大蒜、白芝麻、盐、白糖、生抽、香醋、香油

1,米线用温水泡软,夏天至少需要泡3个小时。冬天的话可以用热一点的水浸泡,3~4个小时也可以泡好。泡好的米线再用清水淘洗干净。

2,两个红椒切圈,两瓣大蒜切成末,放入盛米线的碗中,再加些白芝麻增香。

3,锅中倒少许油,烧至微微冒青烟,快速倒入碗中,把辣椒、蒜末和芝麻的香味激出来。

4,再加入半勺生抽、1.5勺香醋、适量盐、少许白糖、适量香油、鸡精,搅拌均匀。

5,煮锅中添水,水开后放入浸泡好的米线和泡发洗净的木耳,大火煮2分钟。再放入青菜煮1~2分钟,所有食材煮熟就可以关火了。

6,把煮好的米线、木耳和青菜捞入料汁碗中,再舀入煮米线的热汤(如果有高汤更好),搅拌均匀,撒些香菜,这样一碗酸辣米线就做好了。

九、昆明凉米线的来历?

由来: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位书生在南湖的湖心亭苦读书,他的妻子每天都要过一座桥给这个书生送饭。有一天,妻子觉得丈夫很辛苦就炖了只鸡放进土罐里准备送给丈夫吃,可是中途有事便耽搁了,等回来才发现土罐里的鸡还是热的,打开一看,发现上面有一层厚厚的黄油,于是就用鸡油烫米线给丈夫吃,书生吃后赞不绝口。因为妻子每天送饭都要从南湖的桥上过,所以书生起名为“过桥米线”。

十、米线节的起源?

玉溪地处滇中腹地,气候宜人,早在先秦时就属古滇国地。这里盛产品质优良的水稻,被誉为“滇中粮仓”。

也正因为如此,玉溪人喜欢吃一种名为“粲”的传统小吃,而据记载“粲”本意为“精米”,即玉溪人所指的“米线”。

而关于玉溪什么时候有“米线”一说,很多人都认为是从元代张珍的青堆米线引申而来。

但据陈氏浮雕文化会馆的孔绍超介绍,张珍的青堆米线仅仅是把米线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

相传,在700多年前的元代,玉溪北城青堆村村民张彩用稻米面搓成条,凉拌或烧炒做菜吃。

到明洪武年间,其后裔张珍在祖辈善于烹饪的基础上进一步琢磨,将剩余的稻米面用白布袋包裹后吊在房梁下。

当张珍再来取稻米面时,发现有一股淡淡的酸味,不忍弃之便放入蒸笼,蒸熟后搓成条,配入酱油、腌菜等作料,食后味道鲜美无比。

大家吃后也赞不绝口,称是一道好菜。

以米线为主题的“米线节”在玉溪已有数百年历史,有说法认为,米线节的形成是从玉溪土主神的总代表土主庙普贯通三春出巡起始的。

相传古时候,新兴坝子森林幽深,灌木丛生,河流纵横,人烟稀少,遍地土丘洼地,豺狼豹子横行。某年夏季,新兴坝子连降暴雨,百姓无家可归,衣食无着。

这时,休纳土城官府里管理水利的官员普贯通(百姓称其为阿普)丢下双亲儿女,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开山造田,战胜了灾害。

经三年治理,新兴州成了旱涝保收、人畜兴旺的坝子。

由于阿普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人世,羽化升天,人们就认为阿普是上天派来休纳主管土地的神,便把他尊为“守护神”、“土地神”、“土主老爷”。

为了不忘这位土主神治水的功绩,大家捐钱出力建盖起土主庙对其进行供奉。

土主庙落成时,各村民众齐集土主庙做会摆宴庆祝。席面上除传统的八大碗外,最醒目的就是米线。

一位准备应举的贡生见此情景有感而发称:“今天要说是做会,倒不如说是过节。”

旁边人问:“过什么节?”

贡生抬起一碗米线说:“米线节。”

众人说:“好!”随后马上得到大家的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