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莜面做凉皮加面粉吗(莜面凉面皮的制作方法)

淘菜谱 2023-01-09 19:01 编辑:admin 204阅读

1. 莜面凉面皮的制作方法

制作材料编辑 莜面500克,白 筱面栲栳栳 面少许,肥瘦羊肉500克,食油50克,花椒水100克,干辣椒5个,酱油50克,精盐15克,葱,姜,胡椒粉,香菜,桂皮各少许。 莜面的原粮叫“莜麦”,也称“燕麦”、“玉麦”。已有2500多年的种植历史。莜麦脱壳碾粉即叫“莜面”。“莜面”可制作十几钟花色品种供人们享受。“栲栳栳”是十几个品种的代表。 制作方法编辑 ①打卤:将羊肉剁成粒;

②炒锅放素油烧热,放花椒、桂皮炸出香捞出不用,投入姜,葱末,煸出香味,放入肉末炒至八成熟,投入酱油,精盐,辣椒末和鲜汤,胡椒粉改小火煨至羊肉酥烂即成浇头;

③制栳栳:将莜面倒入盆内加适量白面搅匀,倒入开水烫面,边倒水边搅拌,趁热揉成若干个小面剂,逐个在铁皮案上推成猫舌状,长10厘米,宽5厘米的薄片,用右手揭起搭在二拇指上,卷成中间空的小卷,竖在蒸笼里,依次摆放,上急火蒸10分钟即可;

④食时,将栳栳盛在碗里,浇入卤汁撒上香菜末即可食用。[1] 制作要点编辑 有三:一和面、二搭卷、三掌握火候。 莜面必须滚沸的开水和面坯,开始和面边倒水边搅拌,使莜面雪花状时,也就是面盒内只有十分之一的干莜面,稍凉即可用手和成面团,用湿布盖住稍许时间,揪成小块再放入蒸笼里蒸熟取下,趁热搓条,揪成猫舍形状的又薄又匀的片儿,接着用手揭起搭在二拇指上卷成筒形,一个挨一个整齐地排立在已备好的蒸笼上,象蜜蜂巢一样,放在沸水锅上蒸10分钟即熟。

蒸时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栲栳栳”不熟,吃着带沙感,蒸得过火了“栲栳栳”则软瘫立不起来,吃时则无筋,味欠色减。 营养价值编辑 莜面的营养价值很高,含的钙、磷、铁、核黄素都相当多; 制作精致,吃着有筋,耐饥抗寒,富有营养; 莜麦不仅有耐饥抗寒、保肝、保肾,造血及增强免疫力之作用,而且还有强体、健脑、清目、美容之功能,常食可提高智力、降低胆固醇,治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 。

它既是营养丰富的食物,也是降血防癌的药物。 饮食文化编辑 历史由来 莜面栲栳栳,在内蒙古地区也叫莜面窝窝,是山西中北部高寒地区民间的家常美食,作为杂粮小吃在饭店酒楼大受欢迎。其制法、名称来历,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民间相传,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携家眷途经灵空山古刹盘谷寺,老方丈特制了这种莜面食品以款待。

李渊问:“手端何物?”

老方丈答:“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称,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辞海》)。

唐寅有诗云:“琵琶写语番成怨,栲栳量金买断春。”

看来当时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笼屉作答了。

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住持。

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路过静乐县,看莜麦初收,便把莜面栲栳栳制法传给当地。

再后来这种民间面食传遍了晋、陕、蒙、冀、鲁等地,成为北方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这种面食犒劳三军,一举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劳一词流变而来。

此是民间传说,但莜面栲栳栳在山西民间除了是家常美食外,确实还有犒劳亲朋贵宾之意。在雁北和吕梁山区,人们赋予吃莜面栲栳栳以“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征。每逢老人寿诞、小孩满月或逢节待客,多以此进餐。山区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时,新郎新娘也要吃,意谓夫妻白头到老。年终岁末时更要吃,以祈全家和睦、人运亨通。 美食习俗多来源于地方物产与历史传承。大同广为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荞麦面饿断腰。”说的是人们吃了莜面,可以走四十里的路程,而吃了荞麦面只能走二十里路程。故这里的人们对莜面特别钟爱,奉为至宝。莜面窝窝、莜面鱼鱼成为天镇独特的风味食品。山西北部高寒地区,盛产莜麦(也称燕麦、玉麦),从民谣“雁北三件宝,莜麦、山药、大皮袄”就可见一二。过去艰苦的自然条件锻炼了山区人们杂粮细做的本领,新媳妇在婆家第一次上锅,要先在莜面上露一手;而新女婿春节登门也要吃上十种花样的莜面饭。莜面栲栳栳,就是这种莜面饭的一种,因形似“蜂窝”,所以当地老百姓也称其为“莜面窝窝”。其制法关键有三:一是沸水和面,二是快速搭卷,三是掌握火候。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隋文帝杨坚偏信奸佞之言,要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唐国公李渊力谏不纳,被贬为并州(太原)留守。途经灵空山时,不料身怀六甲的李夫人要临盆分娩,只好借宿灵空山古刹盘谷寺,生下公子李元霸。李渊滞留该寺,常与老方丈谈论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对李渊说:“我夜观天象,近日天下大乱,群雄恶战,将军应养精蓄锐,将来必成大业。今日我让香积房给你做顿稀罕饭,吃了之后定会精神焕发,体强力壮“。午时将莜面“蜂窝 ”筒筒端了出来,李渊蘸上辣椒吃后, 顿觉神清气爽,便问是什么饭。老方丈说是用莜麦面做的,形似“蜂窝”,所以当地老百姓称其为“莜面窝窝”。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主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中,路过静乐县,看到当地盛产莜麦,便把制作“莜面窝窝”的技术传给静乐人。从此莜面窝窝成为静乐人的待客饭。后静乐人看见这种窝窝象存放东西的直筒“栳栳”,故将窝窝改称为“栲栳栳”。

2. 莜面凉皮做法窍门

能做,但一点也不好吃

3. 莜面面皮的做法

步骤 1

盐、水、莜面、土豆粉,拌匀成面糊,并且过筛。

步骤 2

舀一勺面糊至披萨盘(可薄薄的刷一层油防粘)锅中坐热水,烧开后放入披萨盘,蒸至面皮冒泡即可。拿出后每一张皮之间薄薄的刷一层油防粘。

步骤 3

冷却后切开调味

4. 莜面凉面皮的制作方法窍门

主料

荞麦面200克

鸡脯肉1块

豆芽菜50克

黄瓜1根

辅料

花生米适量

配料

芝麻酱适量

生抽适量

醋适量

姜蒜适量

胡椒粉适量

辣椒油适量

盐适量

鸡丝荞麦凉面的做法步骤

1.冷水下锅, 将鸡脯肉加入两片姜一起下入, 煮熟捞出备用;

2.将豆芽菜焯下水;

3. 准备好其他原材料:黄瓜丝、熟花生米, 以及手撕的鸡丝、焯水的豆芽菜;

4. 拿一小碗,将芝麻酱加入生抽和醋懈开,再加入蒜泥和盐,黑胡椒碎搅拌均匀;

5.锅中烧开水,下入荞麦面用筷子拨散开来煮上两, 三分钟;

6. 再立即捞出放入加有冰块的凉开水中浸泡二分钟;

7.捞出来放入碗中;

8.在上面依次码放菜码和调制的酱汁, 最后撒些花生粒;

9.这就可以端上桌啦。

5. 凉拌莜面皮的做法

 莜面的由来  

相传,汉武帝时期战事不断,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 匈奴经常骚扰汉地,造成了大量的人畜损失,人民苦不堪言,正常的生产生活无法继续。消息传到中央,汉武帝大怒,随即命大军前去征讨。可是游牧地区的匈奴大军忽东忽西,作战不定,给汉军造成极大损失。

军队屡战屡败,加上汉军的补给全靠长安从内地及各郡征调,补给环节薄弱很容易遭到打击。而游牧民族的骑兵,靠掳掠为主,随军自带干粮,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战越勇,令汉军十分头痛。

于是武帝采纳了大将军卫青的建议,命随军驻地垦荒,以供军需,并从各郡征调大批劳力调往当时的河套地区,使汉军的实力大增。当时别的农作物在当地产量有限,大量种植,此种一经播下,生长迅速产量很高。汉军食后,军力大增、耐饥寒,经酷暑,最后大获全胜。

汉武帝非常高兴,亲自率众到河套地区,犒劳三军,并封敬献谷物的大臣莜司为大将军。并亲自为这种谷物取名为为莜面。从此,这种谷物在中华大地扎下了根。

6. 莜麦面怎么做凉皮

原料

莜面 (300g)

开水 (适量)

拌面酱 适量

西红柿 2个

鸡蛋 2个

生菜 适量

方法/步骤

1/8 分步阅读

食材准备好

2/8

加入适量的开水,将莜面烫熟。

3/8

和面一个面团,醒半小时。

4/8

用压面机压成面皮或者手擀成面皮(手擀面味道更佳)。

5/8

面皮上散上适量的干粉,(用玉米面也可以,不要粗面,只要细面)。

6/8

将面皮处理成面条(手擀面手切更佳)。

7/8

上锅蒸五分钟后,放凉后,放进冰箱,随吃随取。

8/8

也可以加入汤汁及青菜,就是一道美味的莜面条了。

7. 莜麦面皮的做法大全

莜面鱼鱼 莜面顿顿 莜面拿糕 莜面饸络 莜面凉皮 莜面烙饼子还有莜面抿八锅

8. 莜面皮怎么做好吃

1、莜面300克放入盆中,倒入300克刚烧开的水,用筷子搅拌成絮状;

2、晾至不烫手时,揉成光滑的面团,盖湿布静置10分钟左右;

3、黄瓜洗净去皮,切丝备用,大蒜捣成泥,放入碗中,色拉油烧热,泼在蒜泥上;

4、调入1汤匙香醋,2汤匙生抽,搅拌均匀,再加入少许花椒粉,调料汁即制作成功;

5、台面上撒薄薄一层玉米淀粉,取适量的莜面团,按扁,慢慢将面团擀成厚约3毫米的面片;

6、锅中添水烧开,放上蒸屉,铺上打湿的棉布,将面皮放在棉布上,盖上锅盖,中火蒸2分钟左右;

7、将蒸好的面皮倒扣在案板上,晾凉;

8、将晾凉的面皮切细条;

9、将黄瓜丝,莜面凉皮放入碗中,调入拌好的调料汁;

10、加入适量辣椒油,搅拌均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