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汤羹高端名称有哪些
1.长海县海参
大连的长海县地处黄海之滨,这里自古就以出产优质海参而闻名,长海县的海参肉质Q弹,肉刺粗壮紧实并富有弹性。
海参自古以来就名列“海八珍”之首,因为其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和海参多糖,因此一直都是人们进补的佳品。
中国素有“北人参,南辽参”的说法,其中大连地区出产的海参又以长海县为最佳。每年的冬季大连人都有进补吃海参的习俗,其中很多人都会托人去求购长海县的海参,可见长海县即使是在大连本地人心中也占据着很高的地位。
2.旅顺的皱纹盘鲍
鲍鱼一直都是各地高档酒席上的常客,而且“鲍参翅肚”一直都是中国高档酒席的代名词,其中不论哪里的酒席所上的鲍鱼,大多会被冠以“大连鲍”的称呼,仿佛不如此不能体现出鲍鱼的珍贵性。
大连旅顺是皱纹盘鲍的产区,它不同于现在养殖的绿壳鲍鱼,旅顺出产的鲍鱼壳是褐色的,肉质入口没有养殖鲍鱼那种软绵绵的感觉,而是又脆又嫩还不塞牙,并且带着大连海鲜特有的鲜甜滋味。
现在旅顺本地皱纹盘鲍也不多见,因此它的价格也是非常高的,旅顺的皱纹盘鲍现在属于可遇不可求的美味。
3.旅顺的赤贝(魁蚶)
旅顺的赤贝通体黑色,肉是红红的特别鲜艳,这种赤贝最美味的做法就是刺身,切成薄片后蘸食辣根,入口脆嫩鲜甜,大多是海鲜在它的鲜味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旅顺赤贝现在基本都是论个售卖,天气越冷越是它肉质紧实鲜甜的时候,大连本地人食用这种赤贝基本都是生吃,因为其它的烹调方法在这么鲜美的赤贝面前都显得多余。
4.旅顺的紫海胆
海胆因为自带鲜甜口感而深受人们的欢迎,旅顺地处黄海和渤海交汇处,这里跟山东的烟台隔海相望。
旅顺的紫海胆早在八十年代就开始日本,当年很多旅顺本地人也喜欢赶海胆来卖钱,也因为这一点曾经满海滩都是紫海胆现在已经变成了珍贵的海鲜。
旅顺还出产黄海胆和一种刺特别短的马粪海胆,不过这两种海胆在紫海胆面前都要败下阵来,它们的鲜甜滋味跟紫海胆是无法比的。
黄海胆
5.旅顺的裙带菜
旅顺是中国种植裙带菜和海带比较的地区,每年冬季最冷的时候就是裙带菜萌发嫩芽生长的季节,这个时候薅上一把裙带菜用开水焯烫至颜色翠绿,拌上用蒜泥、香菜、白糖、醋、辣椒油和盐调的料汁,爽脆可口又解腻。
裙带菜还可以炖土豆片和豆腐等,裙带菜的鲜味是味素和鸡精这些增鲜调味料所不能比的。现在旅顺的裙带菜加工厂也很多,会把裙带菜梗叶分离分别加工制作,裙带菜的叶干制以后类似木耳的样子,抓一小把就能泡发一大盆,因此也被称为“海木耳”;裙带菜的梗腌制后可以拌制凉菜或炒制,入口哏啾还特别的鲜,也是人们特别喜欢的美味。
6.金州杏树屯的海蛎子
大连人说话的口音都被冠以“海蛎子味”,可见大连人对海蛎子的热爱程度。
冬季吃海蛎子的最佳时节,这个时候的海蛎子正是一年之中肉质最丰腴肥美的时候,因此大连的各大农贸市场上都有售卖现豁海蛎子的商贩,而且大多都会排起一溜长队。
大连的海蛎子产区很多,其中金州杏树屯的海蛎子以其肉质饱满鲜嫩而深受大家的喜爱,因此大连街上售卖海蛎子的商贩大多都会自称为“金州杏树屯的海蛎子”。
海蛎子在大连人的手中可以变换出很多脍炙人口的美味,其中比较有名的吃法就是生吃、海蛎子萝卜丝包子、炸蛎蝗和海蛎子羹汤,可以说这些吃法各有各的味。
对于很多老大连人来说,海蛎子最美味的吃法非生吃莫属,记得以前一到冬季退大潮的时候,就有赶海人用自制的蛎钩在礁石上撬海蛎子,有很多人会在大衣里揣上一块玉米饼子,撬下来的海蛎子肉迎着海风一吸溜,然后就上一口饼子,用大连话来形容就是“溜鲜、血受!”,现在这样吃过海蛎子的人,估计都已经是奔五以上的人了。
7.旅顺的栉孔贝
大连市场上常见的扇贝品种主要有三种:栉孔贝、港湾贝和虾贻贝。这其中虾贻贝的价格最贵,港湾贝的价格最便宜,而栉孔贝却是最鲜美的。
栉孔贝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干贝”,其它两种扇贝品种基本都是后期培育和繁殖出来,不算是大连本地土生土长的“坐地户”,只有栉孔贝才是。
栉孔贝带有扇贝应有的鲜甜味道,煮上一大盆剥肉吃特别的鲜甜,把肉剥出来以后拌个黄瓜或者做个汤味道也是特别鲜美的。
黄瓜拌栉孔贝
8.大连湾的红脉螺
大连地区出产的海螺品种很多,其中有一种就是壳的上面带有一圈红晕的红脉螺,也有大连人管它叫“红里子螺”。
这种海螺的个头一般比较大,身上有一根绿色的辣筋,因此吃起来会感觉口感有些发辣,不过有很多人就喜欢它这种“辣嚎嚎”的感觉。
红脉螺的肉质要比香螺脆嫩一些,不过它的售价赶不上香螺,因此购买的时候要看仔细了,别被商贩以次充好而不知。
9.獐子岛的虾贻贝
虾贻贝是大连獐子岛的特产,这种扇贝也是目前市场上所受扇贝品种中个头最大的,我吃过一只一斤以上的虾贻贝,味道鲜甜无比,肉质一点都不老。
现在风靡的蒜蓉粉丝蒸扇贝基本都是用虾贻贝为主料所烹制的,毕竟其它的扇贝没有虾贻贝这么大个,而产自獐子岛的虾贻贝是这些虾贻贝中品质最好和味道最正的。
10.庄河的杂色蛤
庄河的蛤蜊岛有着“世界蚬库”的美誉,这里出产的各色蛤蜊都以肉质鲜甜肥美而驰名,其中最美味的就是壳上颜色不一的杂色蛤。
杂色蛤的壳比较薄,里面的汁水特别的丰腴,而且不像其它地方出产的蛤蜊那么咸,因此吃起来鲜甜不齁人,这也是杂色蛤受大家欢迎的主要原因。
结语:
大连的这10种海鲜都是冬季市场上比较常见的海鲜品种,吃过其中5种以上的基本都很“牛”了,如果全吃过的基本就是大连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以上这10种海鲜你吃过几种呢?
2. 汤羹类大全
冷菜类:明炉烤鸭,夫妻肺片 龙须牛肉 水果沙拉 香辣瓜条拌蕨根粉汤羹类:西湖牛肉羹 雪耳津梨煲老鸡热菜类:椒盐虾 季豆炒牛柳 剁椒蒸鱼 红酒烩牛肉鲜香菇扒时蔬 米兰煎鱼排 罗定豆豉鸡 豉油皇蒸水蛋
3. 各种羹的名称
古时候人们管喝的汤通常叫做羹或是糁,也有的汤叫浆。
羹汤,读音gēng tāng,汉语词语,指用肉、或其他动植物原料研末后添加水做成的汤(或稀或稠)。出自唐王建《新嫁娘词》。
民间普遍认为喝汤比吃肉更有营养,尽管此说被现代养生专家所否定,人们还是习惯于喝汤而弃汤料。
4. 古代羹汤名称
学名羹匙,又名汤匙。意思是有用于搅拌或进食的小勺子 ,搅拌羹汤使之均匀或美味。它是一种常用的餐具,一般用陶瓷、金属等制作。在南方大范围使用,北方也有很多地区叫调羹,北方普通话叫勺儿。使用调羹,主要是喝汤,有时也可以用调羹盛装滑溜的食物。
5. 中式汤羹种类
中式婚礼一定要知道的婚嫁六礼
旧时结婚仪礼,从古代“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演变而来。
提亲
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认为门当户对,互换“庚贴”(年龄、生辰八字)压于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以测神意。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尅。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女子十九不嫁;谓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待认为周全后始议亲。
定亲
定亲前议亲,议亲始议“小礼”,在买卖婚姻年代均讨价还价。一般“四洋红”或“六洋红”(绸缎衣料四至六件),金戒子两只、金耳环一副;聘礼,小礼三十六,中礼六十四,大礼一百廿(银圆);食品,个数“六十四”,即包头64对、油包64只、麻饼64只等,尚有老酒2担至8担不等,故生囡有“老酒甏”之称。定亲后,男方将上述礼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回礼多为金团、油包及闺女自做的绣品。定亲凭证,男方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女方送“回贴”认可,俗称“文定”。故旧时夫妻吵嘴,妻子常说我是有“红绿书纸”的,以此抑制丈夫。继“文定”后择吉迎娶,由择日店拣“好日”的日子。亲友送礼,婚礼多是现金,或喜幛、喜轴,并书以“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嫁礼多为绣花或绸缎被面、被头或日用器物,亦有送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早生贵子”意。
旧时有媒人首次进门不能喝茶的习俗,谓“媒不饮茶”,说喝了茶要冲淡婚事。又称媒人为“媒百橱”,媒成能吃上“百餐”,要酬以“谢媒酒”,但婚后如夫妻不和或婆媳不睦,媒人有调解责任。
成亲
请吃酒迎亲日子叫“好日”。俗谚“请吃酒,挜拜生”,好日前新郎拿着红纸“知单”请长辈亲友吃喜酒(好日酒),长辈要在自己姓名下写上个“知”字。好日前有待郎、待嫁习俗,双方父母亲请子、女吃包子、蚶子、肘子、栗子、莲子,讨“五子登科”彩头。好日前三五天,男方送女方“轿前担”,一般为鹅2只、肉l方、鱼2尾等。
看嫁资男方去女方搬嫁资(嫁妆),女方置嫁资于厅堂,让人观看,称“看嫁资”。器物披挂红色彩线,衣服等薰以檀香,箱底放数枚银元,俗称“压箱钱”。嫁资搬到男方,亦陈列于厅堂供人观看,亦叫“看嫁资”。由阿婆取女方钥匙包,取钥开箱,俗称“掏箱”。
安床伴郎迎亲先一日,男方要“安床”,由一位“全福”妇女,取24双筷子系扎红线,安放新郎席子下,称“安床”。婚前一至三天夜里,由一个父母双全的小儇(男孩)伴新郎同睡,睡于床的里边,称“伴郎”。晚上要给这个小儇吃包子、花生、鸡蛋,寓“包生儿子”意,待“好日”那天早晨离开时,要给红包,俗称“挈出尿瓶”。
享先好日先一二天,男家向贳器店贳得花轿和婚礼器物,挂灯结彩,以上等筵席款待贺客,称“细便饭”。好日五更时辰,男家以全副猪羊或五牲福礼及果品,在厅堂供祭“天地君亲师”,俗称“享先”。早餐兴吃“享先汤果”。
坐花轿宁波闺女出嫁均坐花轿。传说南宋小康王(高宗)逃难至明州,金兵追急,赖一女子相救得脱,后找恩女不得,诏明州女子出嫁可享半副銮驾待遇,凤冠霞披,并坐花轿。花轿,俗称“大红花轿”,有四人抬、八人抬之分。20年代宁波美球针织厂赵姓厂主的儿子成亲,特约贳器店制作一顶上等花轿,精工细镂吉庆故事人物300余个,名“美球轿”,贳器店化本钱5000元,赵家首次贳用付费500元。这顶八人抬花轿,抬轿者穿一色特制的缎子马褂,炫耀一时。坐花轿尚含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女子一生只能坐一次。故夫妻吵嘴,妻子带在嘴边一句话:我是大红花轿抬进门的,又不是走上门的,以此来炫耀高贵。迎亲日,花轿出门,以净茶、四色糕点供“轿神”。放铳、放炮仗,大红灯笼开路,沿途吹吹打打。新郎不到岳父家迎亲,以喜娘(送娘)为使者,持名贴前往。
开面女家喜娘用五色棉纱线为新娘家绞去脸上汗毛,俗称“开面”(含有现在美容意),客人兴吃“开面汤果”。花轿临门,女家放炮仗迎轿,旋即虚掩大门“拦轿门”,待塞入红包后始开。花轿停放须轿门朝外,女家有人燃着红烛、持着镜子,向轿内照一下,谓驱逐匿藏轿内的冤鬼,称“搜轿”。女家中午为正席酒,俗称“开面酒”,亦叫“起嫁酒”。
上轿新娘上轿前,经男方喜娘三次催妆,佯作不愿出嫁,懒于梳妆(当然也有封建婚姻确实不愿者),而后坐娘腿上,娘为女儿喂上轿饭,寓意不要忘记哺育之恩。较异习俗有三:其一,“哭上轿”。女儿上轿,母亲哭送,哭词多为祝颂、叮嘱话,有:“囡啊囡,侬抬得去呵,烘烘响啊!侬独自去呵,领一潮来啊!”“侬敬重公婆敬重福,敬重丈夫有饭吃”等,新娘动了感情含泪惜别。其二,“抱上轿”。新娘由兄长抱上轿,进轿坐定后,臀部不可随便移动,寓平安稳当意。其三,“倒火熜灰”。新娘座下放一只焚着炭火、香料的火熜,花轿的后轿杠上搁系一条席子,俗称“轿内火熜,轿后席子”。起轿时,女家放炮仗,并用茶叶、米粒撒轿顶。新娘兄弟随轿行,谓之“送轿”。城区抬花轿要绕至千岁坊或三法卿(地名)等处,以讨“千岁”、“三发”彩头。兄弟送至中途即回,且要包点火熜灰回来,并从火种中点燃香或香烟,返家置于火缸,俗称“倒火熜灰”,亦称“接火种”。
拜堂花轿进门,男家奏乐放炮仗迎轿。停轿后卸轿门,由一名五六岁盛妆幼女(俗称“出轿小娘”)迎新娘出轿,用手微拉新娘衣袖三下,始出轿。新娘出轿门先跨过一只朱红漆的木制“马鞍子”,步红毡,由喜娘相扶站在喜堂右侧位置。是时,新郎闻轿进门,即佯躲别处,由捧花烛小儇请(找)回,站左侧。喜堂布置与各地相同,拜堂仪式则稍异,有主香公公,多由新郎祖父或祖伯叔担任。主香者和新郎、新娘皆遵赞礼声动作。赞礼者喊:行庙见礼,奏乐!(乐起)主祝者诣香案前跪,皆跪!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赞礼者接着赞唱:升,平身,复位!跪,皆脆!接唱:升,拜!升,拜!升,拜!又唱:跪,皆脆,读祝章!由一个十三四岁小儇跪在右侧拜佛凳上读毕(事先念熟,不可读错)。赞礼者又唱:升,拜!升,拜!升,拜!整个过程总称为“三跪,九叩首,六升拜”。最后赞礼者唱:礼毕,退班,送入洞房!其间,新郎、新娘在拜堂时,有抢前头跪习俗,谓谁跪在前面,以后就可管住后者,致闹出边拜边踢垫子,新郎拂袖而起拒拜的笑话。
繁缛的拜堂仪式毕,由两个小儇捧龙凤花烛导行,新郎执彩球绸带引新娘进入洞房。脚须踏在麻袋上行走,一般为5只,也有10只麻袋,走过一只,喜娘等又递传于前接铺于道,意谓“传宗接代”、“五代见面”。入洞房后,按男左女右坐床沿,称“坐床”,由一名福寿双全妇人用秤杆微叩一下新娘头部,而后挑去“盖头篷”,意示“称心如意”,谓“请方巾”。新郎稍坐即出,新娘换妆,客人吃“换妆汤果”。而后,新郎、新娘行“拜见礼”,论亲疏、辈份依序跪拜见面,称“见大小”。拜时起乐,堂上摆大座两把,受拜者夫妇同坐,如一个已故,则亦按男左女右就坐,另一把空着。拜毕赐红包给新娘,俗称“见面钱”。公婆可不掏红包,谓“媳妇自家人”。新娘与同辈见面则作揖,若小辈拜见时,新娘亦给“见面钱”。之后,举行“待筵”,新娘坐首席,由4名女子陪宴劝食,新娘多不真吃。筵毕,喜娘陪新娘至厨房行“亲割礼”,有捞粉丝、摸泥鳅等习俗,谓之上厨。
贺郎酒拜堂晚上,男家为好日正席酒,叫“贺郎酒”,新娘须逐桌逐位为长辈和客人斟酒,酒要斟满又不可淌出。酒饮状元红,菜多鸳鸯名,乐奏百鸟朝凤、龙凤呈祥。席间,新娘在上热菜(换汤)时,喜娘喊:新娘子换汤(换妆)作揖啦!宴后,喜家请有福有德的座客两人至洞房,向新郎、新娘行“三酌易饮”礼,每进一次酒(新人只啜一口)相互交换下酒杯。主贺者须边唱贺郎词,戏谑、祥和兼有,诸如:第一杯酒贺新郎,有啥闲话被里讲,恐怕人家要听房。第二杯酒贺新郎,房里事体暗商量,谨防别人要来张(看)。第三杯酒贺新郎,祝愿夫妻同到老,早生贵子状元郎。
是夜,有吵新房习俗,谚云:“三日无大小”。成亲那天新娘不多与客人说话,吵房时先逗新娘开口,看其衣裳纽扣,五颗纽扣说是“五子登科”,看其脚髁头,说是看老寿星。闹至午夜始散。新郎随出送客,喜娘始铺被褥,新娘即赏以红包,喜娘嫌不足则佯立不走,待增加后才出。新娘关房门,新人共吃“床头果”。新郎上床,新娘“坐花烛”,花烛不可吹灭,烛尽方可上床。尚有在白天做好手脚,夜里撬门跳窗进新房挪走新郎衣裳,吵房成功,新人要罚出糖果、香烟钱。
成亲后
回门成亲次日起床,须由新郎开房门。是日,男方备轿请阿舅,阿舅受茶点三道后,退至阿妹新房歇息。午宴,请阿舅坐首席,称“会亲酒”,忌用毛蟹(娘舅谑称毛蟹)。宴后,用便轿接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称“回门”。随轿送“望娘盘”一担。岳父母家宴请“生头女婿”,忌用冰糖甲鱼。宴毕返回,新娘一出轿门,宾客中爱闹者预先以二三十条长凳从轿前铺接至新房门,架成“仙桥”,要新郎搀扶新娘从“桥上”过,客人欢笑催促,若步履稳健,则在新房门前“桥头”凳上再叠长凳一条,并递上一只油包,要新娘口咬油包走过,美其名曰“鲤鱼跳龙门”。第三日,“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新娘下厨,煮糖面分赠四邻。
满月盘新婚弥月,岳父母家遣人送礼品一担,谓“满月盘”。又送礼券若干,金额不等,供婿家酬谢襄办婚事人员,俗谓“花笑票”。
旧时贫富悬殊,以上所述系富庶和中等人家。至于贫穷人家则用硬纸板剪个双喜字,贴上金纸,墙上一挂,一对花烛,一顶蹩脚花轿,便拜堂成亲。
入民国后,繁褥婚俗渐变。五四运动后,知识青年中始有文明结婚。l936年鄞县县政府颁布《鄞县新生活集团结婚规则》,但未能推行。结婚中迷信和繁褥习俗有所改变,但仍兴新娘坐花轿、结婚拜天地。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作保障,男女婚姻自由,婚礼从简,吃些糖果,或办酒数席,家人亲友欢聚庆贺。8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兴起迎亲坐轿车,索高聘礼,大操大办酒席,讲排场、比阔气之风重新滋长。有些农村旧式婚俗,有所抬头。婚事新办、婚事简办亟须大力提倡。